十堰广播电视台: 以能力作风建设推动AI赋能媒体融合创新
时间:2025-05-06 16:03:27 来源:十堰广播电视台 作者: 姚峰 章永强
近日,十堰广播电视台撰写的论文《AIGC结合数字绘景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创新应用》在国家级期刊发表,并正在申请国家专利。这一成果是十堰广电台利用AIGC推动行业智能化转型的生动体现,也是该台在能力作风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。近年来,十堰广电台先后荣获传媒中国年度智媒传播创新人物、传媒中国年度全国城市智媒传播优秀产品十佳、楚天杯文化传承发展“创新媒体类优秀奖”等10余项殊荣,充分展现了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责任担当和创新能力。
强化培训,打造全能型采编队伍
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时代最具变革性的技术力量,正在深刻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。十堰广电台认真落实省委、市委部署要求,主动拥抱新技术,通过强化数智化转型培训,打造了一支“全能型”采编队伍。
2024年以来,十堰广电台先后举办新媒体实战研修班、十堰人工智能赋能全行业创新发展实战应用训练营、“京堰共潮生 人才绘新篇”融媒大讲堂等培训活动,邀请行业大咖、知名专家分享最前沿、最实用的AI实操应用,累计培训1000多人次。同时,组织50余人次前往北京、上海、杭州等地学习观摩AI商业应用、AI办公全流程多元应用、AI短视频制作、AI电商运营直播等先进经验。通过“请进来、走出去”的办法,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作风得到了显著提升,推动干部能力素质与职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。
组建AIGC工作室,推动内容生产创新
为进一步提升内容生产力和传播效果,十堰广电台抽调精英骨干人才,组建了AIGC工作室。工作室以用户需求为导向,通过数据驱动、智能工具和平台重构,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内容生产、传播触达与用户服务的核心动能。
借助人工智能技术,十堰广电台将AIGC与媒体内容生产深度融合,为经济发展赋能、社会治理增效、群众生活添彩。通过不断创新,十堰广电台在新闻作品制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,进一步提升了媒体的传播力、引导力、影响力和公信力。
履行使命担当,创新文化传播形式
省委、省政府把“大力实施文化创新战略,整体提升支点的文化影响力”作为支点建设的“七大战略”之一,市委、市政府把“加快建成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”作为服务湖北建成支点的“五个目标定位”之一。十堰广电台自觉履行这一使命,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,精心创作了《仙暇武当 遇见》系列H5作品。该系列作品从历史文化领域切入,运用文生图、图生图、文生音乐和图生视频等人工智能技术,将原创诗词转换成优美的歌曲,将实景航拍画面转换为手绘风格视频,使H5作品在视觉表现上更加活灵活现,展示了武当文化的厚重性和连续性,累计阅读量超500万次,入围全国优秀融媒体作品典型案例TOP10。
此外,十堰广电台独立拍摄的大型武当山自然生态纪录片《武当八百里》,多场景应用AI技术,通过揭秘、调查、解读、走访等方式,深度挖掘武当文化,推动更多的武当文化资源上“线”入“云”进“节目”、旅游项目破“屏”出“圈”,获得了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创新创优节目项目扶持。
创新宣传形式,扛牢政治责任
十堰广电台坚决扛牢确保“一泓净水永续北上”政治责任,创新性开展保水护水宣传,倡导人人都是“守井人”,确保国家战略水源地的保障能力更加坚实。
十堰广电台策划推出的《遇鉴南水北调》系列H5集视觉设计、知识普及、游戏体验、AI特技、互动交流于一身,不仅呈现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壮丽史诗,更是传递了水源区十堰人民守水、护水、节水的奉献情怀,思想美与形式美兼备,被湖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誉为“锐意创新之作”。AI作品《一滴水的使命必达,十堰人的碧水丹心》等,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表达方式,生动讲述了伟大的南水北调工程背后的故事,成功地将这一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的历史意义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。融媒体作品《H5|遇鉴南水北调 奔流三千里》《H5|遇鉴南水北调 水长情更长》《H5|遇鉴南水北调 家在汉江边》等多次获得湖北省委网信办、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“网络宣传好作品奖”。鉴于十堰广播电视台对南水北调宣传做出的卓越贡献,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两次致信表示感谢。
湖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评价:“十堰广电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创新案例,弥足珍贵”。十堰广播电视台将持续深化能力作风建设,以“智慧广电”建设为契机,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,努力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、传播力、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。